刘雪松:从动物园招聘,看中国式门槛

2013年02月20日06:14  钱江晚报

  刘雪松 本报评论员

  动物饲养员跟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在一条招聘新闻里被人们解读得五花八门。

  当地记者在广州市人社局网站发现,市动物园将招聘15名动物饲养员,其中笔试内容的一个条件就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园方解释说,相关题目不是他们定的,“是其他部门出的”。

  我相信出这个题目的部门,显然不是重口味的人们所描述的那样,试图寻找马列高手,向动物们灌输理论知识,而是给养动物的人,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门槛。广州动物园是直属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的处级事业单位,按现在的说法,这动物饲养员,也是体制内的人,光会饲养动物不够,还得符合体制内人的共同理论素养和话语体系。进这个门的人,没被理论武装过,可能在门槛设置者眼里,觉得不入流,不着调。

  其实不只动物饲养员,在体制门槛上,这种类似“又红又专”的理论把关比比皆是。只是从前司空见惯了,今天这条新闻突然单列出动物饲养员这个特殊职业,让人感觉荒诞滑稽之余,也找到了宣泄的靶子。

  中国式就业门槛,绑架着理论觉悟门槛,一以贯之几十年不变。专业对口还不行,思想理论也得对口。这种扭曲的门槛,本身就不符合马列主义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理论。

  单从技术性行业来说,你一定要说人们为了入这个门槛硬着头皮挑灯夜读考试闯关有多少伟大意义,甚至一定要说这些理论基础在实际的业务岗位上转化了多少生产力,多少有些勉强。在招聘动物饲养员必须考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件事上,人们或许不是在抨击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而是抨击这种进门必考的门槛设置上,有多少实事求是的理性成分。

  我相信专业与门槛对口的动物饲养员,相对会比理论与门槛对口的动物饲养员,更容易与驯养的动物产生思想的碰撞。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智慧、体制内的话语体系,所不能全部解决的问题。中国人的公共知识,有太多的命题可以设置,比如老人跌倒该不该扶、银行柜员机里吐钱该不该拿、公交车上见到扒手该不该制止……中国有太多的现实问题,等待着每个人去思考,去回答,去形成共识。一个人,一个社会,把这些道德与法制的常识梳理清楚了,才真正掌握了立足做人的、最具现实意义的万能钥匙。

  实事求是地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应当将这个理论,放到客观的位置。它可以是门槛,但不应该是所有人的门槛。如果太多的人在这个门槛上跌倒,于社会、于个人,都不是一件有益的事。更重要的是,类似于招动物饲养员考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样的事,本身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倡导的“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格格不入的。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以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地发展为最高理想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理论家们解释这句话说,人的全面发展,就是符合人的本质和需要的发展,就是让每个人的创造能力和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原标题:从动物园招聘,看中国式门槛)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国务院要求2020年落实职工带薪休假
  • 体育欧冠-波尔蒂破旧主 阿森纳1-3拜仁 视频
  • 娱乐韩国艺人朴施厚被人举报涉嫌强奸(图)
  • 财经茅台五粮液因实施价格垄断被罚4.49亿
  • 科技苏宁“去电器化”加速:拟更名苏宁云商
  • 博客实拍南方大雪(图) 禁止以人查房贪官高兴
  • 读书高瞻远瞩:邓小平给中国领导人十大忠告
  • 教育美媒:教育豪赌让中国农村家庭不堪重负
  • 育儿美国小学作业:发现丈夫不忠怎么办(图)